紅外光下的光合作用革命:藍綠菌藻膽體的精簡與校正

在陽光充足的環境中進行光合作用,似乎易如反掌。然而,對生活在陰暗裂縫、厚重藻毯底層、或石縫與洞穴中的藍綠菌而言,光合作用是歷盡艱辛的旅程。在那些環境中,可見光幾乎被過濾殆盡,僅剩700到800奈米的紅外光(far-red light),這使得傳統的光合作用機制不再適用。

但是,有些生物就是要在這樣的環境下生活…這時候,它們就必需想出方法取得生存所需要的能量。這就意味著,它們要使用紅外光來進行光合作用。

於是,這些生活在紅外光為主的環境下的藍綠菌,演化出了極端但高明的生理策略:重新設計整個光合作用天線與反應中心架構,以達成使用紅外光繼續進行光合作用的任務。(註:這樣說聽起來好像演化有方向性,其實應該說,無法利用紅外光的生物都滅了)

最近發表於《Communications Biology》(2025)的研究〈Structure of a stripped-down and tuned-up far-red phycobilisome〉,讓我們看到這些藍綠菌如何將自身的藻膽體(phycobilisome, PBS)縮小、調頻,並重新組裝成能在紅外光下有效運作的系統。
FaRLiP(Far-Red Light Photoacclimation)是指一群在長期暴露於紅外光環境下的藍綠菌,會轉換基因表現,啟用一套由 21 個基因組成的特殊模組,產生新的光合蛋白與色素,包括:紅移的光系統 II(FR-PSII)與光系統 I(FR-PSI),含有葉綠素 f/d,可吸收高達750–800 nm 的光。
改造版的藻膽體核心(FR-APC),吸收範圍向紅外光區域推進。

這並不是微調,而是整套光合作用機制的「換系統」,類似於車子從汽油引擎換成柴油引擎。
傳統的藻膽體像是一把巨大的陽傘,擁有上百個開環四吡咯色素(bilin),有效吸收藍綠光後將能量傳遞到反應中心。然而,在 FaRLiP 狀態下,藍綠菌選擇大幅縮小藻膽體規模,只保留了 24 個 bilin 色素。這麼做有三個理由:

  1. 節省空間給反應中心:縮小藻膽體、讓細胞能在類囊體膜上放置更多 PSII 與 PSI,彌補每個反應中心接收到的光能減少問題。
  2. 調整吸收光線波長:藉由改變藻膽體蛋白結構,讓相同的 phycocyanobilin 色素吸收波長往紅外光區域移動(710 nm 以上)
  3. 減少能量洩漏:縮短能量傳遞路徑、集中終端發射器(如 ApcE2),避免能量在系統內反向流動而浪費。

研究團隊使用冷凍電子顯微鏡(Cryo-EM)解析出 Chroococcidiopsis thermalis 中完整的 FR-APC 結構,發現它呈雙圓柱狀,每柱包含兩個(αβ)₃六聚體,不僅體積緊湊,結構排列也經過微調,以提高能量轉移效率。

FR-APC 內的 phycocyanobilin 色素會依附在各種 α 與 β 亞基上,不同亞基的色素吸收波長會因蛋白環境與共軛程度而不同。

其中,ApcE2 被認為是主終端發射器(terminal emitter),其色素具有最接近平面的結構,最適合將能量轉移至 PSII 中的葉綠素 f。其他如 ApcD3、ApcF2 雖也可能參與,但位置與能量對應上略遜一籌。

重要的是,這些色素有些失去了原本的共價結合位點(Cys),讓色素不再被緊緊綁定在蛋白質上,而是以鬆散方式固定,這種結構反而擴大了色素的 π 共軛系統,使吸收光譜進一步紅移。

但是,如果縮小藻膽體是為了要放更多 PSII,為什麼還要保留藻膽體?
答案是:「藻膽體雖小,卻是必要」。因為:Chl f 的吸收雖已紅移,但總量有限,只佔光系統葉綠素的 8–10%;PBS 能藉由蛋白環境進一步調整 bilin 吸收範圍,涵蓋 Chl f 難以有效捕捉的波段;藻膽體結構模組化,能依需求快速組裝或拆卸,提供生態彈性。所以,與其說「藻膽體可有可無」,不如說這是一種極限條件下的精準配置:縮小、不取消、紅移、效率導向。

透過研究藍綠菌,研究團隊讓我們看見,極端環境中的藍綠菌如何在重新調整「光能捕捉—轉換—利用」三者之間的配置。這雖然不是最理想的光合作用方式,卻是最適合該環境的解法。我們看到:
結構與光譜的共同進化;
天線與反應中心比例的動態調整;
在有限空間與光線下仍維持能量輸出最大化。

總而言之,這不只是藻膽體演化的故事,而是關於生物如何在環境壓力下調整系統源配置的經典案例;讓我想到,在臺灣很多沒有公車的偏鄉,長輩們發展出使用類似高爾夫球車的代步車、甚至使用簡易拼裝車來滿足移動的需求。

參考文獻:

Consoli, G., Leong, H. F., Davis, G. A., et al. (2025). Structure of a stripped-down and tuned-up far-red phycobilisome. Communications Biology, 8, 907.1LikeComment3Share

Public13 hours agoclose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